他,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以102岁高龄穿越了一整个世纪,铸就了无数传奇。他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世人尊称他“贝老”。
斯人已乘黄鹤去,先生千古,建筑犹存。
5月17日,“《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主题艺术展在北京东风艺术区开幕,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致敬大师。
PTA创始人陈思奇和SGA创始人Mr. Sergio Giocondi
开幕式上,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SGA设计公司创始人Sergio Giocondi先生在致辞中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贝聿铭先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建筑师,他把中西文化十分完美地结合,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创造出了最美的建筑。今天的展览,大家不仅能看到贝聿铭先生在建筑的规划、细节上如何处理,更多的是欣赏他将建筑变为伟大的艺术。”
展览执行策展、承办方致晨轩空间艺术总监王晓沫女士在致辞中引用了木心先生的一段话——“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有行过,无所谓完成”,她说,“贝老的一生在木心先生眼里,应是‘已经完成了的’。艺术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审美也只存在于纯粹之中。无论建筑还是艺术,都是灵魂的表达,致晨轩一直致力于将文化和艺术之美传递给大众。”
著名艺术家李津先生也来到开幕式现场,这位贝老的忘年交,与他一样爱好美食,他们的艺术理念有着诸多共鸣。李津与大家分享了他与贝老的结缘和交游,他说,“虽然心情很悲痛,但以这样一个展览的形式送别贝老是非常温馨的,这不是策划。贝老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他的视野很宽,虽然他离开我们了,但他的作品有着巨大的穿透力,对未来的影响是无边界的。”
展览主办方集致机电总经理李慧刚为到场的嘉宾诠释了本次展览的主题,以及贝聿铭先生作品中、艺术家高波拍摄和设计中的“密码”,“高波老师能打动这位建筑大师,就在于这些细节,就在《贝氏实本》这本书里。”
【关于展览】
受 ?托
1997年,贝聿铭邀请艺术家高波为他拍摄告别建筑生涯的画册,贝老希望他的作品是通过一双东方人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通过艺术的方式去重新表现的。15天,6个国家,高波接受这一重托,如约完成对贝老建筑代表作品的拍摄,并设计编辑制作成限量500本的《贝氏实本》(I.M.PEI Essences)纪念性画册。
艺术家高波拍摄卢浮宫金字塔,1997年
致晨轩文化在展
在随后于巴黎卢浮宫举办的“贝聿铭80寿辰暨正式退出职业建筑师”纪念活动上,这本书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了参与活动的政要嘉宾。此后,这部馆藏级作品还荣获了1998德国“世界最美的书——德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奖”。
《贝氏实本》线装善本,1997年
致晨轩文化在展
乡 ?愁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70年,作品遍布全球,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在进行身份与自我认知的对撞、文明与文化的交流,面临着心灵深处“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思索。他曾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这印记成为一抹淡淡乡愁,入笔入心。于是,狮子林中的回环曲折、少年时代上海的铁桥,成为他设计的灵感源泉;太湖石的“自由美”和养石人与大自然“联手”的如琢如磨,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和设计哲学的重要存在。
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Soochow set the direction for me(苏州为我指引了方向)。
此间种种,不说,却早已融入贝老的生活,成为艺术家捕捉到的,他对家乡的精神回归——贝老在纽约的庭院中太湖石的局部特写,朦胧中有落梅影里的江南;“用时光打磨佳品”,也成为贝老建筑创作的毕生追求。
造 ?境
如太湖石这样的“有故事”的细节,书中不胜枚举,本次展览将其一一呈现。展品包括《贝氏实本》线装善本原件、艺术家高波拍摄素材原件、图书设计手稿原稿、贝聿铭设计手稿等,皆为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珍贵资料。
《贝氏实本》设计手稿,1997年
致晨轩文化在展
香港中银大厦,1997年
致晨轩文化在展
《贝氏实本》及获奖证书,1997年
致晨轩文化在展
镜头下,不只是建筑,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灵魂居所。高波将摄影和设计以建筑的语言重新“搭建”,塑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以独特的的视角,发现、解构、创造,光影之虛实浓淡,景象之丰简繁复,呈现出别样的意境。
如此“造境”,对建筑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对大师来说是无言的剖白。观者在混凝土、光影、几何体所形成的优美韵律间,聆听这一场“对话”。
著名艺术家宋永平
左起:艺术市场专家刘皓,艺术鉴赏家马跃,慈弘基金会理事长赵静,资深策划人梁利文
青年画家于东照
因为一场意料之外的分别,和众人对于艺术意料之中的热爱,令这场相遇凝注了复杂情感。待喧嚣渐渐隐去,回望捡拾这一幕幕或浓墨重彩,或细腻隽永,或简朴纯粹的林林总总,在这些足以惊艳时光的建筑前驻足,相信世人会铭记他的名字,贝聿铭!
开幕式主持人王盈
【关于艺术家】
高波,独立艺术家,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0年旅居法国签约巴黎VU视觉图片社和VU画廊,2002-2009年成立了BoARCHI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现受聘执教于 Le Fresnoy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
他首次提出“裸思主义Laostism”艺术哲学概念,其美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作品涉及影像、影像装置、综合材料和行为艺术等领域。
高波曾获得“1989全国彩色摄影大奖赛”一等奖(哈苏相机奖)、1989年第一届法国佩尔尼昂“VISA”国际摄影节一等奖(金眼睛奖)、德国“1998世界最美的书奖”和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他的作品受邀在国内及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瑞典、美国、巴西、英国、日本和韩国举办展览。作品被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个人展览:
2018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从FRESNOY到CIT? DESARTS——高波艺术季》
2017-2018 法国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GAO BO高波|谨献 THE OFFERINGS》作品回顾展
2015-2016 北京东京画廊《THE GREATDARKNESS·黑系——从高波到 GB 影像装置作品展
2014 韩国“2014大邱摄影双年展,《裸思者的挽歌》综合材料影像装置作品展
2011 上海外滩美术馆,现场实施有机艺术作品1 号《迷失的永恒》
2004 法国贝尔热拉克BERGERAC市文化中心,《高波摄影作品展》
2003 法国 VU 摄影画廊,《高波摄影作品展》;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逝去的肖像-双重性系列之二》综合材料影像装置作品展
2001 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摄影十一月”特内里费国际摄影双年展,《双重性之一》摄影作品展
2000 西班牙国际摄影节,《高波摄影西藏1993-1995》摄影作品展
1995-2000 在全球福纳科FNAC摄影画廊巡回展出,《高波摄影西藏1993-1995》摄影作品展(期间在法国、德国、西班牙、巴西、比利时及中国台北等15个城市巡回展出)
1989 法国首届佩尔尼昂国际摄影节,《北京的春天》摄影作品展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7日,由Harris Photo制作的精选巨幅摄影作品同步呈现,供观众收藏。
欢迎莅临观展。
展览
《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
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
展期
2019/5/17—6/17
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艺术区南区NO.9
【后记】
建筑的灵魂是光。
——贝聿铭
贝老的灵魂何尝不是一束光?世人皆说一代华人大师就此陨落,但作品和风格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当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点点微光汇聚万丈光芒,便是所谓“精神永存”。
大师已去,在他对于建筑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面前,语言似乎很乏力,但是你看到了吗?他留给世人最美的建筑——筑于时间之上的那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