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由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主办、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承办并与《打边炉》共同策划的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论坛——"重思城市之光",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建筑界、艺术界的多位实践者从"光的艺术"这一命题出发,深入探讨了时下城市光发展的一些重要且紧急的问题。
既是面向当下的工作坊, 也是聚焦灯光秀的学术论坛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暨城市光美术馆创意设计大赛评审结果已于10月14日正式公布。
2019深双灯光表演将以中心区楼宇灯光联动为展示形式,为全球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展示平台。把灯光表演变成新媒体公共艺术展示,旨在提升城市品位和艺术内涵,树立深圳时尚、活力、创新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在评审大会后,经过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多位专家的一致决定,本次深双灯光表演的创作方向确定为以计算机算法生成影像的形式,通过AI算法结合全新的视觉艺术表达,体现深圳的城市包容性和创新引领地位。获奖艺术家中有共4位被选中为深圳中心区楼宇灯光表演进行深化创作,他们相约来到深圳实地考察和共同创作。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论坛——"重思城市之光"的举办,正是为了近一步推动灯光表演的创作和学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会长孟建民在致辞中表示,深圳作为创意之都、设计之都,有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最好土壤,今天的论坛"重思城市之光",不仅基于深圳灯光表演的实践和探索,还从"城市灯光规划"的角度关注城市设计和城市的人文价值,"这次活动既是一次论坛,也是一次工作坊,对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灯光表演有非常多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
都市实践创始合伙人、坪山美术馆馆长、本届创意设计大赛艺术总顾问刘晓都在主旨阐述中指出,光的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和营造城市文化的共识之举。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兴起的城市灯光秀,在灯光工程之外,如何让灯光的价值不流于技术上的炫耀,起到"城市升维"的价值,进而真正形成触及到城市的观念和精神的内容创作,对以光为媒介的创作群体、以城市内容构建为工作对象的建筑师、规划师群体而言,也是值得持续思考和挖掘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的核心不是炫酷夺目,而是与社会的互动
论坛的第一部分,由四位新媒体艺术家、灯光艺术实践者,从各自的切身经验出发,就灯光表演如何在内容生产层面上有更开阔的可能性作出了回应。他们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暨城市光美术馆创意设计大赛的获奖者。
本届创意设计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波兰华沙的视听艺术家和音乐制作人马卡如克先生(Dariusz Makaruk),他首先对他过去在世界各地建筑之上做的影像投影项目作出介绍,并从中联系到深圳,认为艺术家介入建筑立面灯光创作,对深圳乃至中国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观众参与进来,触手可及地面对作品,和作品互动,这样才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城市记忆。
来自美国底特律的多媒体艺术家和设计师亚当斯(Simon Alexander-Adams),他在演讲中提及自己进行城市交互创作的理念——"低地板、高天花",方便观众更好地进入互动的同时,保留开放性,允许参与者能够通过实践发展出更多的技能。
新媒体艺术家曹雨西通过他在新媒体艺术装置中的实践,表达了数字作品的强项并不在于视觉上的酷炫夺目,而在于其多样的变化和操作的可能性的观点,艺术家可以利用算法数据的编程和视觉艺术的呈现进行结合,实现新媒体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毕业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张诗乐作为深圳公共艺术V工作室的代表,从动作捕捉、运行/趋向、摄影、碰撞四个关键词介绍了新媒体艺术,她认为艺术家有义务去探索新工具的表达潜能,通过新工具的艺术性创作赋予建筑物全新的概念。
这四位新媒体艺术家年龄各异,国籍不同,皆以自身经历为案例,站在创作者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打开新媒体艺术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渠道,实现艺术对建筑物、对社会、对城市记忆的激发和表达。
灯光秀不是为了城市更亮,而是要让城市更有温度
论坛的第二部分:"界面的革命——公共艺术的日与夜",由艺术家沈少民主持,他首先指出:"我们的城市足够亮,但都缺少温度,因此需要艺术家的作品给城市带来温度"。他以深圳之前的灯光表演为例,引出了两位嘉宾对于灯光表演的回应与探讨。
灯光照明专家吴春海对"灯光秀"一词进行梳理,他认为在当代语境下,"秀"具有一定的负面意义,而在本届深港双年展中,"灯光秀"变成"灯光表演",此举在于为观众呈现灯光的艺术形态,而不是为了"秀"。在他看来,灯光表演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给城市空间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深圳中心区的灯光秀让市民广场这个空间变得更具活力,他期待灯光表演能够给予深圳市民走到福田中心区的一个机会,感受到作为一个深圳人的温度。
艺术家周力则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对城市"灯光秀"提出质疑,警惕其"灯会"特质,她认为灯光表演不但是技术性的,而是应当具备一种人文内涵,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相联系。
现场观众亦踊跃参与问答环节,有观众提问道:"灯光表演的内容如何跟深圳本身的调性与品味结合起来?"艺术家沈少民表达了深圳本身就是一座新的城市,一座国际化的城市,不应该有任何符号的观点。在吴春海看来,千城一面已经是事实,所以他希望在未来呈现的灯光表演中,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心中的深圳。
深圳在灯光秀实践上要做"引灯人"
论坛的第三部分:光"辉城市——行动的策略与路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主持。他提出光应当是文明的话题:"'照明','照'是主动的行为,'明'则是有分寸的选择。"在深圳,光作为一个界面,其精神性更加重要。在深圳前两次的灯光表演当中,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主修正的能力,策划者越来越意识到视觉呈现与观众愉悦舒适体验之间的平衡。接下来,深圳灯光表演更应当要做的是,不再停留在"喜闻乐见"的状态,而是要提升到引灯人的层面,引入创新,形成前瞻性的、全方位的革命,不断做新的尝试,起到先行示范的价值。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所做的设计大赛,以及筹划中的城市光美术馆,未来都会释放出非常多的可能性。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发起人、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从"光"的理解谈起:"当下的'光'已经不再是过去与火相关的光,人类的信息、知识和交往,从电视屏幕的出现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的核心已经成了信息的转化"。并由此延伸到灯光表演的内容塑造上:"未来灯光表演,能不能让'光'重新塑造我们的身体,回到生命的本质,真正传递知识量、传播好的内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追求。"
对于艺术家马卡如克(Dariusz Makaruk)而言,光是如同乐器一般的交流媒介。面对当下信息媒介不断更迭换代的现象,他用钢琴作比喻:"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弹奏,但就像音乐一样,重要的是交流的双方、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使用的媒介。人们或许会忘记外在形式的变化,但是信息终究会被人记住。"
艺术家亚当斯(Simon Alexander-Adams)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对灯光表演作为信息传递有效渠道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社会文化层面影响而言,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去呈现内容,或许我们要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去面对这些过程,有时候冒险也是必要的,因为问题的产生往往也是一次机会,让内容生产者和接收者双方达到理解上的平衡。"
就灯光表演在深圳发生的可能性,曹雨西回顾了在社交软件流行及技术进步下媒体艺术的发展:大众对内容的传播路径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也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和关注度,这是新媒体艺术得以在城市空间中大规模运用的社会基础。他认为灯光表演是一次机会,让艺术家利用城市的平台去表达自己,也只有在LED之乡深圳,借助政策和城市基础的大力支持,更有可能在声光电之中实现最直接的艺术交流。
张诗乐亦从自身"深二代"的角度切入,表达了深圳城市的灯光表演,应当更多地去思考其内容价值上的影响,作为平台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一点乐趣,而不应成为一种标签化的形式。
经过一下午的高强度交流,"重思城市之光"——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论坛,以对"光"的多样解读为线索,个体经验为依托,从各方各面对光作为艺术语言的生成、构建、传递,到灯光表演这一大规模的城市夜间活动的人文价值作出反思,在开放的讨论中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灯光表演积累了有效的反馈,并对深圳这座城市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提出了更多切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