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浮木(2)小岛  

 

上次去斐济出差的时候,我感觉比较辛苦,因为一系列任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好在合作方的三位代表都很配合,周六返美的时候,心情轻松。我们放弃事先订好的机票和航班,坐在出租车里,从斐济的首都苏瓦(SUVA)径直向纳迪(NADI)驶去。大家伙儿一路说说笑笑。

我们出差的地方实际上是在斐济的一个小岛上。岛上居民大多和蔼可亲。一路走过去,“布拉,布拉”的问候声不断。有一次在吃午饭的时候,我看到窗户外一群穿着棕桔色制服的壮年男子们列队缓缓而过。当地的同事说:“看,那是一群囚犯!”

我有点儿瞠目结舌,大叹道:“他们好像很自由自在啊!”如果不是提醒有两位带队的“干部”,我不会把那些人和囚犯们联系在一起的。原来,小岛上有座监狱。囚犯们被带出来去修整一个棒球场,或者去哪个地方拔草。

我好奇地询问囚犯们为什么没想到逃跑。同事们笑着说:“往哪里跑啊?”岛上是一座座村落,离开岛只有两种途径:坐每日两个班次的小飞机,或者坐唯一的一班邮轮。大概有人试过,发觉不会成功?或者监狱管理工作高效,不似另外一个小岛国Trinidad的助理监狱长上个礼拜被枪杀在自己的家门附近?

我们与囚犯为邻,住在小岛上,大家一同接受充满花瓣香气的诱惑。天堂或者地狱,我们坦然地在一起。

 

在离开小岛的前一天(周五),我在车间控制室的玻璃窗上看到一帖通知,简译如下:

 

各位屠宰组同仁,明天下午在M村的村公所举行纪念和欢庆活动,A先生逝世一周年,B先生21岁生日,C先生58岁生日。宴席薄酒已备,敬请光临。末尾是M村干部签名和时间。

 

我读完之后咂咂嘴,对旁边的同事说:“可惜已经订好明天回去了,下次我一定不请自来,晚点返回美国。”我对岛上的村落早就神往不已。多少报导均提到,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都筑起了隐隐约约的高墙。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那堵心灵之墙被筑得越来越高不可攀,心与心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不可测。在英语俗语里,如果原先有几个素不认识的在一起开会,有时候在会议开始前组织者会安排一个几分钟的小活动,美其名曰称之为“Break the ice(融冰)”。目的就是让心怀戒备的人稍微放松一下心情,大家相互了解一下情况,明白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仅是只会喘气的动物。然而科技日趋发达,制“冰”技术日新月异,除了“自然冰”,各种人为制造的“冰”们,如“选举冰”,“同性婚姻冰”,“种族冲突冰”,“移民和难民冰”日积月累,“冰冻三尺”,单靠偶尔的“融冰之旅”,是化解不了社会上的各种浮冰,填补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的。

小岛上遍布各个的村庄部落管理实行的是世袭制度。部落之间的问题则由首领们组成的理事会协商解决。岛上的唯一企业对当地经济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小岛的经济命脉,企业也有难言的苦衷。假设村庄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工厂生产管理人员就开始头疼了,因为整一个村庄的人员都聚在一起,参加庆祝或纪念活动。村庄里的活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生产工作难以为继,无法开展,似乎与他(她)们无关。

村庄里的“冰”似乎微乎其微。但“文明”的进入则带来了丝许的寒流,暗冰涌动,唯有仔细观察才可以品得出一二。岛上有座小餐厅,名叫“TALES OF WHALES”,是一家很普通的小饭馆,但在岛上属于最高档的或者有特色的餐厅。小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菜单经年不变。不知何时成了岛上少有的白色皮肤人的聚集地。他(她)们每周二晚上聚餐,冠之以“WHITE NIGHT (白人晚上)”。我的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事感慨地说,“周二晚上我是不来这个餐馆的!”他这样做事出有因,具体细节暂且不提(此处省略XX字)。

胜叹曰:何谓“文明”?何谓“进步”?“文明”是动物性的过滤,“进步”是衡量动物性的多少。然而人类却无法改变自己是个“动物”的事实,哪怕是自吹自擂,安个名号,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宗教意义除外)

 

作者简介:关东胜,艺美网专栏作家,工学博士(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曾任教于京城高校,现定居美国,从事食品安全和品控工作。

关东胜先生授权艺美网(artmcn.com)发布本文,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 美国浮木(2)小岛  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