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引领·师者躬行】
2025年4月14日,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杜龙琪、李雪岳、吴品翰三位副教授组成的导师团队,带领8名硕士研究生深入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为期14天的“自然与人文的视觉重构”主题写生实践。此次教学以“驻地观察—现场创作—学术研讨”三位一体模式展开,导师组全程示范指导,在喀斯特山水间探索油画语言的本土化表达。
《普者黑仙人洞村的荷塘》 摄影 杜龙琪
【第一篇章:自然解码】
抵达首日,导师团队组织地质考察与人文采风。杜龙琪老师以现实主义色彩教学,把乡村景观与人文结合,凸显出普者黑的自然风貌和民族风韵;李雪岳老师带领学生走访仙人洞村,解析溶岩地貌的肌理形成,强调“地质痕迹本身就是天然的色彩构成”;吴品翰老师则通过色彩视角的空间认知,为学生下一步绘画写生实践做出了指导与建议;三位导师交叉授课,为写生创作实践奠定了多维度的认知基础。
杜龙琪老师 示范教学
杜龙琪老师 示范教学
【第二篇章:现场教学】
每日清晨,师生背上画箱深入荷塘深处。杜龙琪老师现场示范捕捉晨雾气象、自然灵秀,强调“水墨意趣与色彩语言的转化”;李雪岳老师在写生中拆解景物、取舍自然,以光色原理的表现性语言重构山体明暗;吴品翰老师让学生理解色彩与物象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色彩与空间的视觉表达,来表现喀斯特地貌与光线、空间的微妙变化。午间集体看稿会上,三导师分别从构图经营、笔触节奏、色彩心理学角度进行交叉点评。
李雪岳老师 示范教学
吴品翰老师 示范教学
【第三篇章:学术深耕】
在驻地工作室,各位导师相继开展了主题交流与研讨,杜龙琪老师主要交流了《西南地貌绘画》,李雪岳老师解析了《写生创作图像表现》,吴品翰老师分享了《色彩表现的当代转换》。各位研究生同学们围绕着“荷花意象的象征性表达”、“溶洞光影的抽象可能性”等课题展开了互动交流与心得分享,导师组采用“1+1+1”联合指导模式,每幅作品均经过三位导师分别评析,再进行集体会诊,分析画面语言,指出优点,提出建议,在一系列的交流中,此次实践写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增进了的观察、写生与体悟的经验。
采风写生掠影(一)
采风写生掠影(二)
采风写生掠影(三)
采风写生掠影(四)
采风写生掠影(五)
杜龙琪老师点评作品
李雪岳老师点评作品
吴品翰老师点评作品
【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写生期间,师生们相继产出油画写生作品87幅、以及部分创作手稿、水彩、丙烯画等作品,其中《荷塘地质》成功将岩层断层线转化为画面结构线,《暮色撒尼》实现民族纹样与印象派笔触的融合创新。导师团队总结道:“这次实践印证了在地性创作的三重维度——自然肌理的视觉转译、人文符号的当代解构、创作主体的在地感知。”
《惊山鸟》 布面油画 60x80 cm 2025 李雪岳
《湖边野花》 布面油画 50×60 cm 2025 杜龙琪
《村落阳光》 布面油画 50×60 cm 2025 吴品翰
《仙人洞村的春天》 布面油画 30×60 2025 冉厚娅
(导师 杜龙琪 副教授)
《湖边的树》 布面油画 50×60 2025 文静
(导师 杜龙琪 副教授)
《远处的杨树林》 布面油画 40×70 2025 王春娟
(导师 杜龙琪 副教授)
《林间池塘》 布面油画 30×40 2025 王捷
(导师 李雪岳 副教授)
《远山》 布面油画 40×40 2025 宋任倩
(导师 杜龙琪 副教授)
《山顶》木板丙烯 30x45 2025 李丽娟
(导师 李雪岳 副教授)
《小湖边》 布面油画 30×40 2025 王爱铃
(导师 吴品翰 副教授)
《普者黑小景》 布面油画 30×40cm 2025 刘兴丽
(导师 吴品翰 副教授)
此次写生作为云师大油画专业“新南方绘画”研究计划的重要实践,后续将举办学术展览并出版田野创作笔记。团队以画笔丈量云岭大地,用色彩对话千年地貌,在写生中践行“技道合一”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区域性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 稿:吴品翰
艺术指导:李雪岳、杜龙琪、吴品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