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益民 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西北大学教授
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画画的人受利益驱使,缺乏关注社会的热情,包括一些稍存小名者。当市场认可了某一类型的画作后,他们就不断重复,成为“生产型”画家,尽管借以绘画技艺谋取生活养家糊口者也属不易,但这种常年“热剩饭”现象,是艺术的悲哀。画家邓益民,能够多年来坚持在生活中挖掘题材,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并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
从入选九届全国美展的《厚土高秋》,到送选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高原之歌》,十余年来,邓益民一以贯之地关注当代生活,深入到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范围,执着于从生活场景中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早年的陕西美协,有人开玩笑说,“富得像地主一样”的画家,只有赵望云和石鲁。这不是说二位先生有钱,而是指常年在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的艺术家是富有的。柳青也曾对我讲,作家在40岁以前,力争将所有职业干遍,40岁以后可以坐下来创作。可见,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过程很重要,文学、绘画,异曲同工。益民坚持深入生活,是从我们许多大师那里沿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邓益民水墨画作品《太白邀月图》
益民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但他并未停留在对客观表象的逼真“摹仿”上,而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他属于一个思考型画家。缺乏思考,会使艺术创作脱离生活而走入虚无境地,画家也会丧失精神目标,弱化了创造与探索,成为风潮与市场的俘虏。益民的画,属严肃题材、正面题材,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村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物质生活得以改善的同时,农民在精神心理上也受到莫大触动,益民关注历史变迁与农民命运的关联,用艺术手段印记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这是一种更具负载的表达。在同年龄段的人物画家中,他无疑是优秀的。
从十余年前的九届全国美展至今,益民一直是受到美术界关注的重点作者,他的创作也一直在不断肯定、不断否定中寻求突破。前些年,他赴中国美院研修,在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认知和理解上,吃了一剂补药,讲笔墨,中国美院是一流的!传统人物画如不吸纳西方写实造型,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长足发展;但笔墨为国画之魂,如不尽快强化传统笔墨这一课,人物画则有被完全“西化”之虞。益民正在由素描概念逐步脱离,转入到不断成熟的笔墨概念,通过笔墨的修炼,把“外美”提高至“内美”境界。现在的画家,急于想出现个性,对共性的把握很少,这是危险的。益民一直在研究并学习笔墨的共性,这是个性的基础,以“笔墨”为本体语言的共性技法必定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共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尽管笔墨非一日之功,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靠内外兼修长期锤炼趋于成熟,但益民已逐渐追求以笔墨为主导,个性凸显,指日可待,这是更深层次的学术实践。
邓益民水墨画作品《太白醉酒图》
近日读报,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大都是“不知道”。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对合作院校的变化、出国留学的状况,以及中国的高校体制和发展前景统统不知,他“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只做实验”,这个消息令我感动。艺术家也要将创作放在第一位,一生以艺术为圆心,热爱艺术,忠于艺术,坚守艺术,这是艺术家的尊严和良知。益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不跑商业“堂会”,一切围绕艺术创作,又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我对他是给予厚望的。
(本文作者:赵振川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
邓益民,陕西西安临潼区人,著名国画家。现为西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