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期《十三邀》,是许知远的谈话节目,嘉宾是马东,看完以后,突然有写点东西的意愿。
许志远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知识分子,我喜欢他做的单向空间书店,喜欢听他的音频节目《单读》,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陪完客,喝完酒,听过各种荤段子回家后,我会插上耳机,洗块抹布,蹲在地上擦地板快,耳机里是许知远沙哑的声音,他喃喃自语最近的心情,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感触,然后读一段奈保尔,简。莫里斯。。。。。。, 他像一个逆着人流的少年,拒绝斩钉截铁的答案,对时代总有一种游离和怀疑。在他的声音里,我会慢慢沉静下来,也慢慢消散了对房间里那个一直打游戏男人的怨气。
马东也算是喜欢的一个主持人,看过他早期主持的《文化访谈录》,作为名人的儿子,自带光环,他却没有那么飞扬嚣张,反而有点拘谨自嘲,偶尔又透出一点点小无奈。前一段时间,读书群里的年轻人推荐看《奇葩说》,说是马东的节目,好奇搜了看,一群少年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各种插科打诨,戏谑中会蹦出一些小火星,灼你一下,虽然语言花哨,但细细品味一下,无非是一些价值观选择的问题,所有讨论的问题都是新瓶装老酒,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很好奇,马东,是如何让自己迅速掌握了新新人类的说话方式,并且如此运用自如。
看完这期节目以后,理解了马东,他说: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只是这95%的人每一个今天都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权利,而且有了技术通道。你自己是5%,你就关注那5%就足够了。。。。。。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因为他们识字了,就发生质的变化。。。。。。把文化当做目的来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文化是结果论。。。。。。大众传媒并不是解决最前沿的问题。。。。。
马东和许知远,他们两个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那5%,也只有5%的人才会去这么深刻地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马东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看透人生悲凉的底色,无力反抗,乐观拥抱生活,用95%的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成功了,但是当他说到悲凉人生的时候他的眼里分明闪过的是无奈。一个作家曾经愤怒:我们每一代人都是从懵懂无知到被教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然后死去,然后下一代人又来了,又是懵懂无知,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这也是马东的历史观:历史永远是遗忘,然后重新来过,如同不停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他能做的就是顺应这个世界,于世界和解,于年轻人和解。许知远是悲观的乐观主义,他一直坚持自己人文主义的理想,大声呐喊,希望集合更多人的力量去推动民智的开启,避免文化的粗鄙,许知远是愤怒的,焦虑的,他不跟世界和解是因为他是乐观主义者,宁肯螳臂当车,他也坚定地相信可以有所改变。
当年梁簌溟的父亲梁济自杀前问自己的儿子:这个世界会好么?世界永远都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作为95%的人,知道还有5%的人存在,就足够了。
喜欢马东,心疼许知远。
作者:雨打湿巴黎,职业经理人、梧桐书社创始人、深度阅读倡导者。
作者雨打湿巴黎授权艺美网发布本文,转发请注明作者及出处。